高磷鲕状赤铁矿石属化学沉积型铁矿床,在中国铁矿石资源中是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,被称之为“宁乡式”鲕状赤铁矿床,主要分布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广西、甘肃等地,铁品位为25%-50%,含磷普遍偏高(0.7%-1.1%),铁矿物嵌布粒度细,具有难磨、难选、难冶的特点。仅湖北西部的宜昌、恩施两地就拥有该类铁矿资源量20亿t,由于未能找到一套技术上可靠、经济上合理的选矿工艺方法,所以至今未得到开发利用。
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“复杂金属矿产资源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”重大项目于2007年6月7日在北京正式启动,为复杂难选铁矿石选矿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机遇和条件。
针对高磷鲕状赤铁矿的开发利用问题,北京科技大学在前期研究中已取得两个方面的进展:
1、高磷鲕状赤铁矿焙烧磁选-酸浸脱磷技术。采用流化床磁化焙烧-湿式磨矿、弱磁选-磁选铁精矿酸浸脱磷工艺,取得了原矿含铁41%-43%、含磷0.8-1%、铁精矿品位66%、回收率83%、磷含量小于0.23%的试验指标。用该项技术对昆钢惠民铁矿的矿石进行试验,结果表明,将原生矿与氧化矿1∶1混合中性还原焙烧-酸浸,也取得了良好试验结果。
2、对高磷鮞状赤铁矿添加脱磷剂和还原剂直接还原焙烧,可获得含铁大于90%、含磷<0.1%的直接还原铁,铁回收率>80%,该产品可以直接用于炼钢。这样可以省掉传统的选矿、烧结和炼铁过程。大大缩短生产流程、既高效利用了资源,又可降低生产成本。如果加上渣的综合利用技术,就为无废生产奠定了基础。
武汉科技大学采用选择性絮凝-脱泥-阴离子反浮选原则流程对巴东该类铁矿石进行了试验。结果表明,添加分散剂、G-DF絮凝剂选择性絮凝脱泥、Ca2+活化含硅矿物、淀粉抑制铁矿物、油酸为捕收剂反浮选工艺,获得铁精矿含铁56.23%、含磷0.098%、铁回收率75.28%的指标。
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反浮选工艺、TNA调整剂、DF抑制剂、YNA捕收剂的药剂配方,经过一次粗选、一次扫选、一次精选,可在原矿含铁45.87%、含磷0.988%的条件下,获得铁精矿含铁57.09%、含磷0.163%、铁回收率71.76%的指标,烧失后精矿铁品位可达59.39%。
湖北鄂西鲕状赤铁矿石属于高磷高硅难选矿石,矿石以鲕状构造为主,矿石具有典型的同心环带结构,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研制了EM-1脱磷捕收剂和EM-506高效脱硅捕收剂,采用脱泥-阴离子反浮选脱磷―阳离子反浮选脱硅工艺,获得了铁精矿TFe品位58.12%、反浮选作业回收率91.83%,脱泥-反浮选全流程回收率69.43%、精矿中磷含量0.37%的技术指标。
贵州赫章南部地区鲕状赤铁矿鲕粒的环带数量最少2圈,一般7-15圈属难选铁矿石,武汉科技大学试验研究表明,在原矿铁品位40.41%的情况下,采用磁化焙烧磁选-反浮选工艺,在配煤5%、焙烧时间60min、温度800℃的条件下,可以获得铁精矿品位60.14%、含磷品位0.22%、铁回收率68.32%、尾矿品位15%以下的较好指标。
巫山县桃花高磷鲕状赤铁矿,含磷平均达到1%左右,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,重选提铁-化学方法脱磷,在原矿铁品位45.43%、含磷1.13%的条件下,获得铁精矿品位55.1%、铁回收率67.15%、磷含量降至0.092%的技术指标。
四川凉山州某鲕状赤铁矿鲕粒呈层状同心圆结构,单体矿物极细,层与层之间为非有用矿物夹杂,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,采用磁化还原焙烧-磁选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后,在焙烧温度750℃、矿炭比100∶8、焙烧时间60min、磁感应强度0.1T的条件下,获得铁精矿品位54.94%、精矿产率70.95%、回收率90.09%的选别指标。